爱情婚姻-男人女人-感悟生活-人生智慧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52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假日休闲品读】126“止于至善”的古今之辨

[复制链接]

4万

主题

0

好友

12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  [摘要] “止于至善”是《大学》的三大纲领之一, 是统领《大学》的核心思想。从古至今,对于“止于至善”, 中国各个时代的文人学者作出大量解读。其中,尤以南宋朱熹的解读为要。朱熹认为,“止于至善”是达到事理的极致, 即达到的境地。其实, 朱熹的解读是误读。其观点的产生及其流行, 自有历史原因。 “止于至善”的正解应该是停止, 目的在于止中生慧, 止而生慧, 不断完善 。 “止于至善”的当代在于, 培育优秀的人格, 须以“知止”为前提, 学会适可而止、 恰当取舍。在当今社会, “知止”是修身、 提升素养的基本功夫。
  《集注朱熹集注》简称“”,是中国古代的思想经典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。《大学》又位居之首,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典籍之一。自从孔子及其编纂《大学》问世以来,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们不断给予解读。其中,要数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诠释其思想、挖掘其精髓为最要,不仅受到后人的极力推崇,成为后学著书立说的思想典范,而且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、观念进步长久不衰,绵延至今。不过,学术思想的发展永无止境。任何思想大家的观点也不能完全排除瑕疵。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,用当下的认识水平衡量其当时的认知,必当有不尽如人意之处。对于朱熹来说,也不例外。笔者认为,在《章句集注》的《大学章句》中,朱熹解读《大学》提出的“止于至善”一语,其实是误读,并不符合“止于至善”之后相关文字之意,也与原本的有所出入。所以,有必要提出“止于至善”的新解,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“止于至善”的当代。
  《大学》开明义,指出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在《大学章句》中,朱熹诠释“止于至善”:“止者,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。至善,则事理当然之极也。”[1]在这里,“止”当“必至”、“不迁”之意,就是必须达到;“于”为虚词,“至善”是事理的极致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“尽善”之意。接着,朱熹深入解读:“言明明德、新民,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,盖必其有以尽夫之极,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。此三者,大学之纲领也。”[1]在朱熹看来,这个至善就是。于是,便产生了严重的误读问题。
  为什么说, 朱熹将 “止于至善” 解释为至善必达是一种误读?因为,中国古代书面语言非常简练。一般来说, 都是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, 很少有多余的字,也很少用两个以上的字来表达一个意思。但是,在朱熹这里,“止于至善”只有很简单的两个意思,即“止达到;至善最完善,也就是”。两者连接到一起,组合成为“达到”之意。实际上,这四个字的意思不应该如此简单。应当是,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。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古汉语的用词规则。
  那么,怎样才能正确解读“止于至善”的含义呢?首先离不开《大学》一书对“止”一词的使用。《诗》云:“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”。这里的“止”当“居住”的意思讲。就是说,京都幅员广阔,方圆千里,许多百姓居住在那里。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”这里的“止”当栖息的意思讲。郑玄注曰:“止,犹自处也”[2],是居于之意。对于“止于至善”,古代学人也有不同于朱熹的解读。孔颖达说:“在止于至善者,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大学之行”[2],也是停止之意。以上列举“止”的解释,没有一个是“达到”的意思。
  对于“止”的含义,还可以从字源上作出简要分析。“止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。《尔雅》将“止”解释为:“止,待也”,即等待,其实也是停止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则解释,“止”曰:“下基也。象草木出,有址,故以止为足。凡止之属皆从止。”[3]“止”是指物的根基,就好比是人的脚。据此,后来的人们才从“足”的本意引申出“停止”、“立定”、“居住”、“栖息”等含义。可见,“止”的一般引申义就是“停止”。在《大学章句》中,朱熹把“止”解释为“达到”,明显了“止”的本意,是穿凿式的解读。
  对于“止于至善”,为什么朱熹作出如此牵强附会的解读?这可能有两个原因:其一,宋代的语言与春秋时代的语言相比较,已经不那么精炼。朱熹按照宋代的语言模式解读古文,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;其二,朱熹运用《大学》的思想解释自己的理论,故意把“至善”硬性地解释为“”,把本来比较带有人性色彩和柔性特征的孔孟之说,成同“存,灭人欲”的理学完全一致的学说。在明朝之后,朱熹的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。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都是以朱熹阉割、扭曲五经的某些内容为基础的。因此,朱熹之说得以以的名义立足于社会,俨然成了的正统。
  “止于至善”是《大学》开篇第一段中的一句话,是关系整个《大学》旨的核心之语。然而,经过朱熹的解读,这句话便成其“存,灭人欲”理论的一个注解,也就间接地把整个《大学》的思想变成其理论的注解。如此一来,朱熹理学就可以以传承正的孔孟之道的面目出现。不过,在当时,朱熹的思想即遭质疑,其后更是遭到不断。陆九渊认为,朱熹教人做的是“支离事业”,没有抓住修身的根本。修身强调的是发明本心和发掘人的良能。清代学者戴震更是朱熹的观压抑人性,是工具。戴震说:“人死于法,犹有怜之者;死于理,其谁怜之?”[4]“五四”运动时期,鲁迅等人是“吃人礼教”。其实,的正是朱熹等人所扭曲的思想。
  既然朱熹存在阉割理论的问题,且当时就有学者予以,其思想又何以影响深远呢?这中间的主因是明朝开国朱元璋推崇朱熹。朱元璋本是一介布衣,当上以后实行文化主义。朱熹是南宋朝代著名学者,与朱元璋同姓。朱熹的理论很适合用作控制人们思想和社会稳定的工具。于是,朱元璋就把朱熹的思想确定为正统。由此,发展出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能偏离朱熹对的解读,同时有严格的格式,也就是八股文。这样一来,朱熹的思想摇身一变,成为推崇的指导思想。不可否认,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间,朱熹著书立说很多,学术水平比较高。但是,他的学说过于偏执,历史的负面影响同样很深。其中,就包括误读“止于至善”,长期学人。因此,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真出发,重新阐释“止于至善”的内涵。
  既然朱熹的解读是穿凿的,那么,“止于至善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?需要恢复“止”的本义,也就是恢复古今使用“止”一词的常识。正如上文指出的,在中国古代,“止”的含义就是停止、停住,而不是“达到”或者“必须达到”。明确这一点,是正确理解“止于至善”的前提。
  确认“止”的本义是停止,那么,“于至善”是什么意思呢?于,是“在于”, “至”,是“达到”,而“善”,是完善。结合《大学》的下文可见,这种完善来自智慧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句话里面的“至”本来就是“达到”的意思,却被朱熹将其同“善”字混合为一个词加以理解。其实,这四个字的意思组合在一起,形成“止于至善”的准确解读就是:停止的目的在于达到完善、获取智慧,并且简结为:止而生慧。
  对于这个解读,需要结合《大学》里面紧接着的一段话来分析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:知道停止才能安定下来,安定下来之后才能内心平静,内心平静才能泰然安稳,泰然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详和成熟,思虑周详和成熟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。显然,这里的“止”是停止的意思,“善”是完善、智慧的意思,不应该也不能有别的解读。
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古今有造诣的学者阐述相关的问题,也没有使用朱熹的解释,而是把“止”理解为停止。已逝的著名学者南怀瑾根据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这段话,提出了七证的理论。南怀瑾说,要进入七证:知、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。这看似简单的一步,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他认为,“止”的含义是止息思想[5]。
 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“止”,就是让念头或行为停止下来,使内心安静平和,达到冥想境界,启迪智慧。当然,这里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聪明。聪明多指为人处事机敏、有应对的机巧。智慧是指能够彻知人生、洞察本质的能力。聪明只是小智慧,不需要以“止”为起点。但是,获得智慧则需要靠“止”。由此开端而经过入静思等等环节,才能彻悟。
  在思想中,强调停下来通过反思以获得智慧,实现的提升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[6-1]史料记载,曾子每天要停下来、静下来,自己三件事:一是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,二是交往朋友是否诚信,三是学习知识是否温习。在这样反思中,他不断获取为人处事的智慧。
  佛家强调“戒定慧”的功夫,首先是从持戒开始的。佛家讲五戒:一不,偷盗,邪淫,妄语,饮酒。所谓“戒”,就是什么不能做,就是要求做到“止”。佛家“戒定慧”和大学的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如出一辙。说的都是明确什么不能做、不该做,然后以平定安静心态,进入状态,才能开发和提升智慧。曾经过许多修定的方法,《道论》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。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:通过专注单一的目标达到内心的清静。当禅修者进入禅定的状态,心里就不会出现烦恼,不会生起。最后,通过陶冶情操和定力,逐渐获得智慧。想要去除潜伏性的烦恼,就应该培育智慧。唯有通过智慧,才能把烦恼根除。在佛教中,培育定力的方法叫“修止”,培育智慧的方法叫“修观”,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“止观”。
  被后人认定为祖师的讲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[7-1],强调知道停止就不会有。具体来说,做到“止”,就要“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”[7-2]。还说: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所谓“无为”,就是指不做什么,就是“止”。在思想中,强调通过“致虚极、守静笃”而获得“道”,也就是获得大智慧,实现生命的。
  《周易艮》中的彖辞说:“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”就是说,不能盲目地一直向前走,而要边走边停。这样才能有的道。正所谓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”。停止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、掌握要领,使自己获得某种才能。
  其实,止而生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传承的思维。的思维是重分析、逻辑和实验,而东方尤其中华的思维是重整体、比直观。思维要求学会冥想,学会。在停下来、静下来的时候,通过冥想去真切地和认识世界。荀子提出“虚壹而静”的认识论,认为“人何以知道?曰:心。心何以知?曰:虚壹而静。心未尝不藏也,然而有所谓虚;心未尝不满也,然而有所谓壹;心未尝不动也,然而有所谓静。”[8]所谓“虚”,就是做到不因已有的知识而妨碍接受新知识;所谓“壹”,就是做到不因认识一事物而妨碍认识另一事物;所谓“静”,就是做到不因幻想、而妨碍正确认识。“虚壹而静,谓之大清明”。做到“虚壹而静”,就达到“大清明”的境界,不再被主观的片面性所,能够完整全面地理解事物、认识事物。当今国家流行印度瑜伽和中国禅修。的人就是通过学习上述功夫,学会如何让念头和行为停止下来,进入冥想状态,以求恢复体能和进入大道智慧的境界。
  其实,孔孟学说是从人性出发的,引导、强化人的“性善”一面,并且强调为了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而适当人欲。朱熹理学则是“灭人欲”,以适应所谓的“”。这两者之间并不是量的变化,而是质的截然不同。所以,朱熹理学是以之说为其皮,实质是把学说阉割、扭曲而形成的与学说大不相同的另外一套东西。严格说来,自明朝开国之后,真正的地位已经被严重边缘化,其原本的主流地位完全被理学所替代。但是,在中国近现代,人们把中国明朝以后实行文化所出现的许多性的理学的东西,统统归罪于孔孟儒学,特别是让孔子承担了绝大部分的。这是极不公平的。因此,研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,应该把孔孟儒学同朱熹理学作出实质上的区别。尤其是不能把朱熹理学看作孔孟儒学发展的新阶段。惟有如此,才能更好地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。
  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一直君子人格,反对人格。而君子与的差别是什么呢?两者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是否“知止”。“君子泰而不骄,骄而不泰”[6-2]。君子心态平和,而不骄傲自大;骄傲自大,而心态不平和。“君子周而不比,比而不周”[6-3]。君子团结而不相互,相互而不团结。“君子和而不同。同而不和”[6-2]。君子和谐共处而不一致,一致而不能和谐共处。通过比较,就会发现,君子的这些特点都是知晓把握言行的度,是“知止”的;而的这些特点都是不知晓把握言行的度,是不“知止”的,言行过分,容易极端。孔子诲人不倦,其目的就是培养“知止”的君子。他强调“中庸之道”。而所谓“中庸”,就是不过分,就是“知止”,就是恰到好处。“知止”如此重要,很多人却没有学会。所以,孔子感叹:“中庸之为德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[6-4]《大学》里讲: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往,止于信。”[9]这里的“止”也是停止在、居于的意思,当然还引申有之意。不管怎么说,都不是朱熹认为的达到之意。
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朱熹理学并不要求处理问题恰到好处,而是按照所谓的“”做到灭人欲。因此,它所要求的结果只能是人的行为出现过度和偏执。对待自己的“人欲”,这样的人可能极端的苛刻和,从而成就所谓的节妇、孝子、的人格;对待别人的“人欲”,这样的人也可能极端的苛刻和,充当“”的冷血卫士。但是,不管是哪一种人,都与孔孟儒学所说的君子不沾边。两者是格格不入的。
  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,什么不该做,而且该停止的时候就要果断停止,从而获得事物的完满。如果不知进退,该止不止,就会过犹不及。在当今社会,人们面临的非常多,能够做到果断停止更是人生的一种智慧。止其所止,不仅可以成就自身的完满,还能够促进人生、组织和社会的良性发展。例如,在今天的社会里,某些官员没有做到止其所止、适可而止,而是枉法的不归,不仅断送自己的前途,还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;某些企业家没有做到止其所止、适可而止,而是发家之后不可一世、挥霍浪费或者盲目扩张,结局只能是破落、破产的。所以,人生需要止其所止,适可而止。学会取舍才业的长久繁荣、人生的成功。
  最后,“知止”也是的基本功夫。《大学》提倡修身以“知止”为前提,探求内圣外王之道,优雅自在的生活。人们虽然可以追求外在的名利,但以不过度为限;能够有所不为,但不能被外在的名利所、所扭曲。
  “止于至善”主张停止,目的是获得智慧。《大学》的精义就在于,在止中生慧,不断完善,不断地应用智慧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。明确“止于至善”的真意, 就要以此为基础而不断践行: 知其所止,学会定位,承担责任;止其所止,适可而止,学会取舍。, 包容平和, 止于至善。止于至善是永无止境的过程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实践,把修身和提升素养当成一生的必修课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无效楼层,该帖已经被删除
板凳
匿名  发表于 2023-9-30 10:20:01
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
回复

使用道具

地板
匿名  发表于 2023-12-1 19:12:44
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
回复

使用道具

5#
匿名  发表于 2024-2-10 02:48:01
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
回复

使用道具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性用品

GMT+8, 2024-12-28 15:25 , Processed in 0.078093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网站地图

回顶部

高潮时女人的性生理反应 延时喷雾剂怎么用效果比较好呢? 女人一天的15次情欲变化 爱爱时的声音;呻吟叫喊私房话 性高潮:做爱时男人和女人应该说话吗?
经典男女的火爆性爱调情方式 体验十种另类性爱境界更奇妙 为何女人都喜欢鲜花 让女人高潮连连的阴道口旋转做爱法 饮食与性:男人喝酒到底是助性还是败性呢?
初尝禁果后的心理反应 绝经后竟是性爱黄金期 女人性满足5种表现 女性最想和这几种男人上床 根据专家介绍情趣用品实体店装修
男上主攻位其实有意想不到的快感 日本艺妓和女体盛的起源 女性小阴唇的生理秘密 专家视点:中国男人普遍做爱频率高于西方 女性高潮更多取决于基因?
http://anqing.aizse.com/thread-33279-1-1.html
http://anshun.aizse.com/thread-3329-1-1.html
http://anyang.aizse.com/thread-36616-1-1.html
http://anshan.aizse.com/thread-40427-1-1.html
http://bbs.aizse.com/thread-6326-1-1.html
http://alashan.aizse.com/thread-33279-1-1.html
http://ankang.aizse.com/thread-3329-1-1.html
http://bangbu.aizse.com/thread-36616-1-1.html
http://baiyin.aizse.com/thread-40427-1-1.html
http://baise.aizse.com/thread-6326-1-1.html
http://bijie.aizse.com/thread-24521-1-1.html
http://baoding.aizse.com/thread-36371-1-1.html
http://baishan.aizse.com/thread-11481-1-1.html
http://baicheng.aizse.com/thread-20787-1-1.html
http://benxi.aizse.com/thread-24315-1-1.html
http://baotou.aizse.com/thread-21062-1-1.html
http://bayannaoer.aizse.com/thread-34575-1-1.html
http://binzhou.aizse.com/thread-13597-1-1.html
http://baoji.aizse.com/thread-31929-1-1.html
http://bazhong.aizse.com/thread-29580-1-1.html
http://bayinguoleng.aizse.com/thread-1441-1-1.html
http://boertala.aizse.com/thread-11011-1-1.html
http://baoshan.aizse.com/thread-26874-1-1.html
http://chaozhou.aizse.com/thread-23406-1-1.html